医中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强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收集大量资料及实践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16卷,确立了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阐述了治疗疾病过程中理法方药的统一,成为后世医家研习中医的经典著作,被尊称为“医圣”。1632年,在河南南阳城东,当地农民掘井时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那么,历史上从何时起张仲景开始被称为“医圣”呢?

翻阅有关史料,在汉代,并没有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写的《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的史事,张仲景大约生卒于这个历史时期内,但书中没有提到张仲景,可见当时他的学术成就并未引起重视。

晋代医家王叔和(210280)出生后不久,张仲景便过世了,但他对张仲景十分敬仰,对因战争而散佚零乱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整理,重新加以编次,形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伤寒论·伤寒例》中提及“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晋代医家皇甫谧(215282)曾在其所著《针灸甲乙经》序言中讲道:“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他们均直呼其字“仲景”而没有称“医圣”。

南朝齐、梁时期的名医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说:“诸名医辈张机等咸师式此《汤液经》。”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要方》曰:“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外台秘要》作者王焘反复称该书引用了“张仲景方”“仲景方”……由此可见,在唐代也基本无人称张仲景为“医圣”。

1065年,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官员林亿、孙奇、高保衡在校勘刻印《伤寒论》时,在《伤寒论序》中写道:“伊尹本神农之经,仲景本伊尹之法,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首次提到了张仲景的行为是继承了古代大圣人的旨意,虽然与“圣”搭上了边,但也没有称他为“圣”。即使到了金代成无己,也没有称张仲景为“医圣”。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中仍遵循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的说法。

1182年金人刘完素在其《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仲景者,亚圣也。”但也没有直接称张仲景为“医圣”。此后元代的王好古认为:“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仍直呼张仲景的名字,说明当时称张仲景为“亚圣”仍未得到普遍认同,更不用说称其为“医圣”了。

1589年,距离张仲景去世已经过去了1300多年,明代错简派创导人、伤寒研究大家方有执,在其《伤寒论条辨》一书中首次提道:“……称仲景曰圣”,从此以后,在医学著作里,才逐渐把张仲景称为“圣”,也就成了“医圣”。


 

——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