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的“余甘子”

余甘子别名余甘、滇橄榄、油甘子、山油甘、庵摩勒等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果实。

具有清热利咽润肺化痰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痛白喉烦热口渴高血压

来源产地余甘子最早在古印度使用,隋唐时期,随着中印文化交流,从佛教用品逐渐成为医疗药物,是藏族习用药材。

1977年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其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并列入卫生部“药食同源”名单。

在我国有1800年的栽培历史,生于海拔200~2300m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分布于东南沿海及西南等省区,

包括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即可。

 

药材性状余甘子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2cm。表面棕褐色或墨绿色,有浅黄色颗粒状突起,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

果梗长约1mm。外果皮厚1~4mm,质硬而脆。内果皮黄白色,硬核样,表面略具6棱,背缝线的偏上部有数条筋脉纹,

干后可裂成6瓣,种子6,近三棱形,棕色。气微,酸涩,回甜。

 

功效归经余甘子性甘、酸、涩,凉。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

用于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

 

化学成分余甘子主要含鞣质(多酚)、黄酮、还原糖、多糖、萜类、甾醇、挥发油等。

此外,含有多种必须氨基酸、维生素、多糖和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等成分,其中维生素C平均含量是柑橘的100倍。种核含丰富的脂肪酸。

 

药理药效余甘子因具有抗氧化(富含维生素C与多酚类成分)、调血脂、降血糖、抗炎抗菌、抗衰老、保肝和免疫调节的功能,

可预防高脂血症、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等常见疾病。近20年来,在医药、食品、化妆品领域均有应用,并且全球有关余甘子的相关专利数量日渐增多,

中国专利数2029项(仇敏,黄浩洲,林俊芝,等. 基于专利视角的余甘子全产业链开发现状分析与评述[J]. 中草药,20205(12)3355-3364),

可见各国对其药理活性的认可与关注。此外,因有明显的利咽效果,潮汕地区民间有食用新鲜油甘,来治疗咳嗽咽痛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