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中仙——扁鹊

济世天下行,力著内外经。四诊六不治,荣膺医祖名。听声望色能知病,针石服汤可活人

——摘自中国中医药网


文中描述的这个人就是扁鹊,传说的“医中仙”,中医的四诊法的创始人。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善于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尤其是脉诊和望诊。他来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历史上第一场开颅手术就是扁鹊所做,被尊称为医祖。

据有关书籍考证,扁鹊的真实姓名叫秦越人,又号卢医,扁鹊只是他的绰号。之所以称之为扁鹊,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古代的人民认为喜鹊是喜事的象征,喜鹊到则好事到,而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和喜鹊有相同的象征,所以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赵子简曾经突然昏迷了五天,扁鹊在为他按了脉后说他脉搏照常跳动,不出三日就会康复。果然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醒过来了。切脉诊病是扁鹊的首创,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

他还曾在见到齐国国军齐桓侯时,认为他的气色不好从而断定齐桓侯生病了。第一次,齐桓侯不听劝告认为他贪图名利;过了五天,扁鹊再见齐桓侯,认为他的病已到血脉,齐桓侯依旧未听;又过五日,扁鹊再见齐桓侯,说他的病依旧进入肠胃之间,再不治就没救了,齐桓侯依旧不理睬;第四次见齐桓侯时,扁鹊瞥了一眼就慌忙跑开了。原来是齐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再也没法治了;又过了五天,齐桓侯果然病重,派人请扁鹊来治,扁鹊早已逃离齐国,而齐桓侯因误了治病时机,不久也就死了。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扁鹊就能从齐桓侯的气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发展,这是很不简单的。所以,汉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赞赏不绝地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不仅善于切脉和望诊,而且善于运用针灸、按摩、熨贴、砭石、手术和汤药等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扁鹊曾言:“越人之为方,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可见,扁鹊在临床上运用了“四诊”的诊法,已经综合运用了我国诊病的“四诊”原则—望、闻、问、切。可以说,扁鹊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难怪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